装配式工程师是指从事装配式建筑的规划设计、构件生产、物流配送、装配建造、装饰装修施工等全产业链装配建造体系的专业技术人员。
2020年02月10日,国家邮电通信人才交流中心印发了《关于开展装配式建筑工程师专业技术等级考试的通知》(通信人才【2020】12号),这标志着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师专业技术等级考试制度的建立,该文件明确将推动提高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技能水平。
为什么要学装配式
国家猛推
“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指出,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企业重视
引导企业将工资分配向关键技术技能岗位倾斜, 包括行业管理人才、企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 2025年达到1000万人。
未来大势
推进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装修、运行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
抢先试点
山东、河南、湖南、浙江、青海等多个省市地区对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建立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开展试点工作,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多样化班型 满足不同需求
A variety of classes
班型 | 教学内容
| 配套资料
| 服务说明
|
装配式工程师(初级) | 《基础知识》、《建筑施工》
| 科目讲义、考前模拟、装配式工程师指南、知识点配套练习题、装配式章节知识点汇总
| 1.协助指导学员报名; 2.考试模拟题免费训练; 3.两期考试服务。一期考试不过,下一期免学费重读,或两期考试不过,扣除一定教学费用,其余全退。
|
装配式工程师(中级)
| 《基础知识》、《项目管理》、《建筑施工》
|
装配式工程师(高级)
| 《基础知识》、《项目管理》、《建筑施工》、《案例应用》
|
如何推动我国的BIM未来发展以及模式
今天咱们聊聊如何推动我国的BIM未来发展以及模式?BIM技术的引出, 要贯彻此技术能顺畅推行, 许多工程界现行的行事规则与法令规章、专业技术、运作程序等都要跟着检讨配合调整。 又由于当前工具软件尚无法完全满足工程界在最理想的环境下执行BIM技术, 采取程度不同的BIM导入之阶段性推动, 是目前全世界较普遍的做法。
信息整合共享平台的研发
虽然各家绘图软件大厂都有提供信息整合共享的协同作业平台,但仍难完全迎合国内对跨阶段跨角色的协作需求。完整的「信息整合共享的协同作业平台」必须从建筑物生命周期所有图文信息的集结数据库做考虑,此数据库可以化整为零,亦可弹性零星汇集在特定需求的功能模块中运作,其异动的规则必须把握以业主为主导角色,以及政府部门保有具法律效力的关键数据版本(不必为完整数据);在这些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建筑物信息模型的数据库结构(Schema)设计,然后以此为基底,设计信息整合共享的协同作业平台,此平台着重在跨阶段跨专业纵向串联的信息共享性操作用。
BIM功能衍生的应用工具的开发
前述的信息整合共享平台系以信息纵向串联的共享性操作做考虑,至于每个阶段尚有许多横向衍生的运用需求,例如配合设计时间时的绿建筑指针分析验算用软件工具、配合施工阶段的可视化工址空间施工仿真系统、配合竣工营运阶段的建筑物可视化设施管理同步监控系统等,端视建筑物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横向衍生的运用需求而开发的工具软件。将来BIM图文数据集的零星组合会被许许多多的不同专业领域所取用,像消防单位、民政单位、地政单位、税捐单位、银行等等,甚至军事国防都有需要;总之,从建筑物个体的微观空间信息,到集结建筑物的巨观空间信息,如果有一个实时而有效率的系统在数字数据和建筑实体间维系着同步状态,则许多【BIM功能】衍生应用的工具都会持续开发出来。
教育与人才培训
BIM技术的潜能与国际趋势的大方向应已确立;但到目前为止,BIM技术细节能在国内引用的程度多寡?以及【BIM工具】能发挥到什么程度?需配合的程序改造为何?对工程业界而言,这些疑问都可以利用一前导型的计划做检验,训练一批种子人才,并以小型项目进行实作,从中吸取经验,了解当下之可为与不可为,应能确立BIM可使用的潜能,也才有把握详加评估当前BIM工具的能力,进一步拟订企业导入BIM技术的预期目标,然后制定一个全面性的人才培训方案,重新训练所有工程人员,灌输此新知识与新职能。虽然建筑物生命周期的整个资源与成本都在竣工后的营运维护期,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成本发生在设计和施工的时段,但「规划设计」却是影响建筑物最大的决策阶段,BIM要全面推动的话,「设计建模」更是具有龙头角色的关键阶段。因此,规划设计部门的人才培养,在BIM的训练与实作导入上,任重而道远。对工程教育而言,信息技术走向拟真的可视化领域已有多年,工程技术往BIM的方向发展也已确立,BIM技术包含新观念、新工具与新做法,对工程人才的BIM技术扎根奠基的工作,应该未雨绸缪、从长计议才对。
由此而可见,愈早投入 BIM 技术的熟化与奠基工作,纵使短期无法达理想的导入程度, 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已俨然成为工程界的共识, 应是无庸置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