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即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应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协同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为建设方、设计师、施工方、咨询方、监理方、物业等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当。
BIM的相关特点
五大优势
可视化(设计可视化、沟通可视化、施工可视化复杂节点可视化、数字漫游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
可视化
在设计阶段建筑及构件以三维方式直观呈现出来,设计能够运用三维思考方式有效的完成建筑设计,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可视。
协调性
建筑施工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检查,生成 各专业的碰撞检查报告,然后再进行集中修改并完善。
可出图性
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 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优化性
可视化的设计和技术交底;精细化的施工安排;精确的工程量统计;实现钢结构的预拼装;实现构件工厂化生产;“框图出价” 进度款管理。
模拟性
施工可在设计阶段进行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 传导模拟、4D模拟、5D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模拟。
BIM生命周期
什么是BIM的思想
今天咱们聊聊什么是BIM的思想?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工程导入BIM 技术做为单一工程阶段使用,不论在设计时间、施工阶段或营运维护阶段都有相当优良的成果,未来各界期望藉由BIM技术将整个工程生命周期相关的信息加以整合并应用于其他工程需求上,以解决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BIM与3D CAD之间的概念与适用领域相差甚远,3D CAD的概念是以点、线、面、体的方式呈现,没有任何非图形的属性参数数据,无法提供仿真、统计与分析等动态行为,仅保留单纯几何模型。然而这与BIM 模型强调对象化与参数化的概念亦不同,BIM 对象除了几何图形的描述之外,还具有相关的非几何属性,如名称、尺寸、材料、建造厂商、建造日期等的相关参数,共同组成构件模型,其背后需要一个完整的对象模型或是数据库来支持,因此BIM 模型用途非常广,除了可以应用于可视化的动态导览,更能加入排程等时间因素进行施工模拟、加入成本因子进行成本计算等任务,BIM 模型的展示能力已远超出3D CAD 三维的几何限制,更能提供多维度的可视化的数据呈现。
随着BIM 技术的发展,为应付工程上可能遭遇到的情况,软件开发商也开始开发各式不同的BIM 应用软件以适用于不同建筑生命周期阶段或是领域功能上,如Bentley、AECOsim、Revit、TEKLA Structures 等,各式系统与软件所建置的逻辑架构并不相同,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将会导致部分数据的遗失,所以过去总以人工的方式反复进行输入、汇出、审核,不但耗费过多人力资源与时间,也很难找到有效避免人为疏失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数据交换标准格式的制订与发展变的相当重要。目前工程状况与设计复杂且参与者众多,难免有各种BIM应用软件参与其中,如何让各软件之间的档案与数据可以进行共享与交换,却不会导致资料遗失的问题,是目前BIM 软件开发的重点之一。
什么是BIM的思想当然也脱离不了BIM标准。IAI 为了解决数据换与共享这个问题,制订了IFC 数据转换格式,而不是传统的数据模型,如DWG, DXF, DGN 格式,IFC 已成为国际工业标准的CAD 数据交换与共享的标准格式,特别是在BIM 的数据交换与共享,目的就是为了使各种工程软件间模型可以互相转换与交流,IFC 数据交换标准日趋成熟,所以一些BIM软件纷纷开始支持IFC 等数据交换标准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