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即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应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协同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为建设方、设计师、施工方、咨询方、监理方、物业等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当。
BIM的相关特点
五大优势
可视化(设计可视化、沟通可视化、施工可视化复杂节点可视化、数字漫游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
可视化
在设计阶段建筑及构件以三维方式直观呈现出来,设计能够运用三维思考方式有效的完成建筑设计,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可视。
协调性
建筑施工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检查,生成 各专业的碰撞检查报告,然后再进行集中修改并完善。
可出图性
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 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优化性
可视化的设计和技术交底;精细化的施工安排;精确的工程量统计;实现钢结构的预拼装;实现构件工厂化生产;“框图出价” 进度款管理。
模拟性
施工可在设计阶段进行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 传导模拟、4D模拟、5D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模拟。
BIM生命周期
BIM是什么?关于BIM概念的介绍
BIM是什么?关于BIM概念的介绍。在还没有BIM概念出现之前,一开始以3D几何建模做为发展,自1960年代起的电影、建筑和工程、游戏设计等便因着研究发展起来。1973年时,由剑桥大学、史丹佛大学、罗切斯特大学的3个团队,分别是Ian Braid(Cambridge University),Bruce Baumgart(Stanford),AriRequicha & Herb Voelcker所研发出建立和编辑任意3D实体和体积封闭形状的能力。
在1970末期-1980年代初期,建筑建模则首次应用于3D实体建模,这是从CAD系统技术发展起来的,由于系统功能强大超出了一般计算机运算的能力,故在生产界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3D建模在改进CAD的系统以及形状开始参数化的发展下,渐渐的脱离几何形状,而是透过连结性的定义,开始了参数化的规则。并且从参数化的规则与图形的整合下,BIM也就逐步的发展起来了。
BIM全名为建筑模型信息系统(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根据BIM建筑信息模型手册(2013)定义,BIM将各个建筑元素建立起内在的本身信息,并且整合建筑生命周期,使其能够改良规划、设计、建设、操作、和维护的流程之模型系统,并且能够充份的应用在营建工程上面。BIM在设计前期以可视化的建筑模型以及图纸的整合性可随时更改并且快速拟定设计方案,它被用来做为快速方案评估和分析需求、需要、预算和业主反馈意见(McDuffe,2007)。使建筑师减少设计上的错误和时间上的浪费,以此提高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进而创造出更好及更持续地精确的设计。
除此之外,BIM所建立的模型可以透过外挂或者自身附加的软件(如REVIT里的能源分析)进行各种能源、结构、施工进度等仿真,使在设计的过程里就能够逐步的处理设计的各种问题。
故以BIM所建立的建筑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一)使用数字化方式呈现的建筑组件,具有可计算的图形和数据属性,使程序可识别对象,而参数化规则也让对象可以更智能化操控。
(二)组件本身具有可描述其特色及行为数据,用户可根据数据以及实务经验进行分析和改变工作流程,利用能源分析达到工作效率化。
(三)每个组件的更改均会统一更动,展现于各个视图中
(四)统一协调的数据造就完整且较无差错之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