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即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应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协同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为建设方、设计师、施工方、咨询方、监理方、物业等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当。
BIM的相关特点
五大优势
可视化(设计可视化、沟通可视化、施工可视化复杂节点可视化、数字漫游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
可视化
在设计阶段建筑及构件以三维方式直观呈现出来,设计能够运用三维思考方式有效的完成建筑设计,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可视。
协调性
建筑施工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检查,生成 各专业的碰撞检查报告,然后再进行集中修改并完善。
可出图性
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 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优化性
可视化的设计和技术交底;精细化的施工安排;精确的工程量统计;实现钢结构的预拼装;实现构件工厂化生产;“框图出价” 进度款管理。
模拟性
施工可在设计阶段进行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 传导模拟、4D模拟、5D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模拟。
BIM生命周期
BIM系统之各组件有其一致的数字信息特性。简言之,可以将建筑信息模型视为数字化的建筑3D几何模型,这个模型中所有建筑构件,包含的信息,除了几何外,同时具有建筑或工程的数据。这些数据提供程序系统充分的计算依据,使其他程序能根据构件的数据,再分析与运用。
自动计算出查询者所需要的准确信息。此处所指的信息可能具有很多种表达型式,诸如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剖面、详图、三维立体视图、透视图、材料表或是计算每个房间自然采光的照明效果、所需要的空调通风量、冬、夏季需要的空调电力消耗等等。建筑信息模型可以用来展示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包括了兴建过程及营运过程。提取建筑内材料的信息十分方便。建筑内各个部分、各个系统都可以呈现出来。
除了设计作业以外,BIM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提供各专业团队一起使用建筑信息模型。在传统的作业流程中,各专业团队分别接收前面单位的图说数据,并发挥各自所长,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但只要建筑项目稍微复杂,参与的团队众多,沟通接口整合的问题马上浮现,每个团队都必须个别面对其他的专业团队,如此一来不论是文书的往返或是沟通整合都是不易处理的问题。BIM改善了这个问题,各团队都使用同一个三维数值模型来进行各专业的分析、设计工作,每个团队都只要运用模型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其他团队就能在模型上看到成果,即使是发生了变更的问题,模型上也会马上反应给各团队。BIM使得团队之间的沟通与接口问题单纯化,也省去了文书往返的时间,增加了沟通协作的效率。[3]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概念上,整个建筑信息交流活动是由市场营建最基层需求信息,探讨到前端开发设计以及规画阶段,前面美国国家在政策上也推动标准信息交换IFC为模板。由于BIM所涵盖的信息过于庞大,在跨建筑物生命周期中,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交付于正确的人,仔细定义每一次交付所需的几何、属性、细致度(Level of detail, LOD)、材料与处理需求,以确保信息顺畅传递,在这一个方向的完整总结报告就是「信息交付手册(Information Delivery Manual, IDM)」。
现今全球化的趋势,许多重点工程的各参与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为了确保不同的使用者,对同样一个讯息有完全一致的解读,「国际字典架构(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Dictionaries, IFD)」就是将每一个讯息及术语,都给予一个全球统一的标识符,这样能够使得IFC里面的每一个信息,都有一个唯一且全球通行的标识符供其他不同背景使用者辨识,因此通过IFD 将可使信息全球统一,减少沟通及认知可能出现的错误。
IFC、IFD及IDM为BIM的三大支柱,以确保多专业间信息传递的顺畅并能够将信息正确使用,而主要的概念是推动一个完整且整合性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应用与传递,以IFC+IFD为BIM系统的统一交换格式档案传递信息给各个应用领域,IDM为信息交付的依据。好了,关于BIM应用基础就为大家介绍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