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信息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即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应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协同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为建设方、设计师、施工方、咨询方、监理方、物业等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当。
BIM的相关特点
五大优势
可视化(设计可视化、沟通可视化、施工可视化复杂节点可视化、数字漫游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
可视化
在设计阶段建筑及构件以三维方式直观呈现出来,设计能够运用三维思考方式有效的完成建筑设计,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可视。
协调性
建筑施工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检查,生成 各专业的碰撞检查报告,然后再进行集中修改并完善。
可出图性
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 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优化性
可视化的设计和技术交底;精细化的施工安排;精确的工程量统计;实现钢结构的预拼装;实现构件工厂化生产;“框图出价” 进度款管理。
模拟性
施工可在设计阶段进行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 传导模拟、4D模拟、5D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模拟。
BIM生命周期

虽说BIM进入我国已有10年的时间,很多企业从早期的尝试性应用逐渐发展为深入性研究,而且国内诸多地标性建筑对于BIM技术应用程度也是非常深的。但是就普及和推广上来说,BIM应用程度还是相对较低的,其中原因有许多,风险也很多,今天笔者就与大家聊聊BIM应用的真正风险。
我们先说一下BIM应用中常见的风险:
1、BIM软件选择性错误,导致后期应用中软件不能完成项目要求。
2、BIM团队与人员不匹配,导致后期无法进行有效的工作以及沟通。
3、BIM咨询单位提供的方案不适合,以至于后期无法指导工作。
4、项目不适合BIM应用或者是BIM应用不适合该项目,导致无法应用BIM。
5、没有相关配套的BIM制度与流程,以至于后期无法开展工作。
等等......
其实上述问题企业在BIM应用阶段都会碰到,不太可能会避免,这也是应用BIM时候所必须经历的,当然也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但是如果把这些风险归根为BIM应用的真正风险,我们可以概括为前期投入过大引起的风险。
我们知道,BIM应用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时间才可能见到成效。所以企业对于应用前的投入都会是巨大的,例如:
1、在应用前安排大批的相关人员进行BIM培训提高技能水平。
2、购买大量的BIM软件,提高整体硬件水平与之相匹配。
3、不惜牺牲其他项目抽调技术骨干,组建BIM团队。
4、外包BIM咨询,付出巨额费用
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摸清楚BIM的套路上来就进行大量投入,所产出的效益势必较少,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经营水平,成为企业在决策和管理层面的真正风险。所以,在此等情况下笔者建议:
1、对企业的主营任务是否需要导入BIM技术做充分研究。虽说现在BIM技术在建筑领域中已成为新宠,但是不代表着所有的项目都适合,如果企业中的主营业务依靠传统方式能够顺利完成或者是有盈利空间,就不再建议过早导入BIM技术,因为导入之后需要改变许多,风险较高。
2、以点带面,前期不进行过多投入。前期导入BIM可以做小范围试点,如果可以的话在进行大面积推广,如果不行需要调整策略和实施计划,在进行实验。对于应用中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调整与修正,以便后期能够更顺利的进行普及。
3、对于成本投入一定要在前期严格控制支出,不要贪全或者是贪多,BIM软硬件的购买要本着适合项目,专业对口的原则,以免后期发生软硬件与项目不匹配等原因。
总而言之,BIM应用的真正风险就是早期投入过大。BIM主要消费者的建设、设计、施工企业一定会碰到难以判断哪一家说的道理更适合自己从而导致决策失误投资损失的时候,但是只要坚持不过早大投入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就不会发生对企业而言真正意义上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