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BIM在我国建筑业沉浮多年后,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再加上我国与地方政府不断推出扶持政策与激励机制,让BIM技术在我国呈现出大发展的状态。似乎我们看到了BIM可以渗入建筑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了,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笔者就与大家探讨一下我国BIM导入运维需面对的问题。
一、价值点不明确
有人说,BIM应用于运维可以改善传统CAD图纸对于设备设施信息描述不完善,以及表现力度不足等问题,最大的好处在于BIM模型中所存储的信息要远远多于平面图纸,它可以改善传统运维对于设备设施的管理效率及监理,再配合物联网及射频技术可以达成实时维护,的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有一点要说的就是,钱谁来出?按理说应该是业主或者物业来处这笔钱,但是我国的运维基本都是业主承包给第三方来运作,而第三方为了压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愿意花大把的价钱上BIM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同时,我国对于BIM应用多是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运维目前能够涉及的非常至少,再加上,我国的运维管理的状况一直很混乱,没有一套成型的标准,BIM恰恰是需要有一套标准来执行的技术,而国内却没有。要知道,实现BIM的某一应用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相应的产出却寥寥可数,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像是某种“昂贵的玩具”,除了用于对外宣传和向上级汇报,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日常运维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在完成。
二、市场环境不成熟
市场环境这点,笔者上述内容中也有提到就是没有成型的标准。再加之,国内BIM的兴起是从设计端开始,逐步迈向施工端,而设计与施工在BIM应用上最大的共通点在于BIM模型的建立(注:两个阶段的模型重心是不一样的)。设计端建立好模型之后,让业主看,业主满意了,让施工去做,但是往往施工时很难进行下去,因为两者考虑的重点不一样,就需要施工方进行深化设计甚至是重新建模,但施工端在建立模型的时候不可能还要为后期运维去向,所以导致运维方拿到的竣工模型基本就是一个摆设,很那去真正实施。而且,因为运维阶段往往周期更长,涉及参与方更多更杂,现存可借鉴经验更少(包括国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是整体的BIM应用市场不成熟可谓重要原因之一。
三、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
目前国内的BIM应用更多的研究在于设计和施工,对于后期运维的探讨极少,就算是国外成功的案例也不多。加上我国运维基本是第三方来运作,基本是采取传统的2D模式进行工作,很难与BIM模型进行衔接。对于BIM运维的投入与产出的分析,企业是很难能涉及到的。BIM在运维阶段的应用到底是由专业服务公司运作还是业主自我运作?这点到现在都还处于争论中,其他的笔者认为就更难落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