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即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应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协同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为建设方、设计师、施工方、咨询方、监理方、物业等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当。
BIM的相关特点
五大优势
可视化(设计可视化、沟通可视化、施工可视化复杂节点可视化、数字漫游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
可视化
在设计阶段建筑及构件以三维方式直观呈现出来,设计能够运用三维思考方式有效的完成建筑设计,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可视。
协调性
建筑施工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检查,生成 各专业的碰撞检查报告,然后再进行集中修改并完善。
可出图性
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 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优化性
可视化的设计和技术交底;精细化的施工安排;精确的工程量统计;实现钢结构的预拼装;实现构件工厂化生产;“框图出价” 进度款管理。
模拟性
施工可在设计阶段进行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 传导模拟、4D模拟、5D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模拟。
BIM生命周期
造价工作由来已久,传统造价工作在当今高大上的项目中显得繁琐、冗余、准确率低,经常是冒算或者是少算,给项目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随着BIM技术的诞生以及应用之后,其对于数据的整合与分析能力,恰恰给造价工作带来全新的活力,今天咱们就聊聊BIM给造价人员带来的影响。
一、工作方法
传统的工作方法,造价人员所得的数据信息基本都是以二维图纸为准,再结合本身的专业,工程的规定以及相关资料等进行造价的编制,使用或不使用设计提供的某个信息完全由造价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决定。所以,造价的结果往往与设计之后产生较大的差异,再加之频繁的设计变更以及沟通之间的不及时,导致造价的偏差过大,甚至需要重新来过。导入BIM技术之后,通过建立3D信息模型,将建筑构件的属性等材质信息纳入构件之中,例如尺寸、价格、数量、材质等等,大大提高了造价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因为图纸之间沟通不畅,以及人工识别构件错误而引起的潜在错误,为后期请款或者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同时,经过造价人员对BIM模型过滤后的信息,可以得到充分满足不同阶段的编制造价所需的项目信息,大大提高了造价各个阶段的精度,并且在过滤过程中可以对设计时所得的构件信息与编制造价所需的信息进行匹配,进行双方的校对,达成信息基本一致。
二、工作流程
传统造价中,造价人员往往是在得到图纸之后才进行相关的工作,基本上是设计完成之后才干活儿。导入BIM之后,可以让造价人员更早期的介入设计阶段,与设计方或技术人员商讨设计方案,为造价提供便利。通过信息干预,可以让造价人员与设计人员一起定义构件的信息组成,大大提高了最终造价结果的准确率,而且还节省了后期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校对检验和修改,节约了时间,节省了成本。
除了上述BIM给造价人员带来的影响之外,我们还要看到目前的一些约束。因为我们知道造价的结果受到很多条件制约着,不仅仅由工程量和价格决定,还跟施工方法、施工工序、施工条件等约束条件有关。目前,国内的BIM尚未形成一套标准,也没有把这些制约因素考虑进去,造价工作则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和企业制定自身的标准,如构件分类标准(即建筑元素分类标准)、清单计价规范以及是采用企业定额还是预算定额进行组价等确定标准。这点也是未来BIM彻底应用于造价的大前提。
好了,关于BIM给造价人员带来的影响就与大家聊这么多。随着我国建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除了BIM之外,像云技术、物联网、VR、3D打印、3D激光打印等全新技术逐渐应用于建筑工程,大大缩短了建筑工程的建筑周期,提高了建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