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即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应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协同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为建设方、设计师、施工方、咨询方、监理方、物业等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当。
BIM的相关特点
五大优势
可视化(设计可视化、沟通可视化、施工可视化复杂节点可视化、数字漫游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
可视化
在设计阶段建筑及构件以三维方式直观呈现出来,设计能够运用三维思考方式有效的完成建筑设计,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可视。
协调性
建筑施工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检查,生成 各专业的碰撞检查报告,然后再进行集中修改并完善。
可出图性
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 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优化性
可视化的设计和技术交底;精细化的施工安排;精确的工程量统计;实现钢结构的预拼装;实现构件工厂化生产;“框图出价” 进度款管理。
模拟性
施工可在设计阶段进行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 传导模拟、4D模拟、5D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模拟。
BIM生命周期
今天咱们聊聊导入BIM之后有什么好处。建筑工程中各工程专业从传统的线形沟通、信息前后串联在导入BIM之后改为以BIM模型为核心,信息共享的工作模式,不论是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机电管线工程师,皆可以在同一个平台环境中进行整合设计。
建筑师先进行建筑量体规划设计的工作后,结构工程师透过结构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应力分析,机电管线则进行机电摆放、管线配置、能源效率等进行机电空调设计。各工程专业间利用BIM的环境进行检讨与讨论,发现设计瑕疵与错误,校正设计内容,大量减少重工所需的经费和时间也能避免质量不佳的设计方案。建筑师与各专业工程师将所负责的工程内容,利用BIM的软件将设计模型画出的过程称为建立模型(简称建模)。设计者一开始便是利用BIM的工具建立模型,或设计者先以2D图面完成设计内容再交由他人利用BIM的工具代为建立。
目前国内引入BIM的时间尚短,大多数的建筑师与工程师都不熟悉BIM的环境特性与软件操作,因此实务上建筑师仍先以传统2D方式设计,业主发包后再交由施工厂商建模。施工厂商有可能委请BIM的顾问服务公司代为建模,也可能内部建立BIM专属单位。
有了BIM基本模型后,BIM平台除了可以让原设计者进行协同整合设计外,亦可在尚未施工前,建设公司即可展开房屋展示与销售的作业。建模后的施工厂商可以根据施工现场条件与资源安排进度,可将此进度信息放入BIM中与建筑组件部位信息结合而成4D模型。施工厂商可利用4D模型可进行施工仿真作业,不但可以规划及检讨施工规划的可行性,也可以比较详细检讨各项施工作业安排的合理性与安全性。若输入成本数据可结合建筑组件部位信息而成5D模型,可以让管理者知道,在何时建筑物盖到哪里要花多少钱。若进一步考虑完工后如何进行物业管理,可将必要的设备管理信息输入模型而成为所谓的6D BIM环境,进一步发挥物业管理的功能。
事实上,BIM技术的应用不必限制是在设计及施工阶段,它亦可在早期可行性评估规划阶段进行方案评估,如数量概算与概估、建筑物造型与色彩的选择、建筑材料与设备的选择比较、采用智能设施的评估等作业。如何利用自然环境与材料结合资通讯技术(ICT)以改善建筑的性能一直是建筑业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议题。
总之,除了上述导入BIM之后有什么好处之外,有了BIM的模型之后,配合常见BIM能耗分析软件进行能源、声音、照度、温度等性能之设计与分析变成比较可行,要评估绿建筑达到永续环保、节能减碳的效果也比较客观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