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即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应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协同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为建设方、设计师、施工方、咨询方、监理方、物业等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当。
BIM的相关特点
五大优势
可视化(设计可视化、沟通可视化、施工可视化复杂节点可视化、数字漫游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
可视化
在设计阶段建筑及构件以三维方式直观呈现出来,设计能够运用三维思考方式有效的完成建筑设计,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可视。
协调性
建筑施工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检查,生成 各专业的碰撞检查报告,然后再进行集中修改并完善。
可出图性
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 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优化性
可视化的设计和技术交底;精细化的施工安排;精确的工程量统计;实现钢结构的预拼装;实现构件工厂化生产;“框图出价” 进度款管理。
模拟性
施工可在设计阶段进行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 传导模拟、4D模拟、5D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模拟。
BIM生命周期
该如何认识BIM?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很难回答。因为没人眼中的BIM是不一样的,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BIM。大家都是从自身的工作、经验、资历、专业等不同角度去理解与认识BIM,笔者就从我的角度跟大家俩聊这个话题。
一、可视化
笔者认为BIM可视化一直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传统的2D图纸对于可视化的表现基本停留在点线面以及符号等等二维空间中,BIM的可视化可以用门、窗、梁、天花板等现实中的建筑构件来表达,通过BIM模型将设计意图完美的表达,施工作业准确的传递,运维维护明晰的管理。除此之外,BIM的可视化也不简单就是把2D图纸转变为3D模型,不仅可以通过模型的360度旋转来观察项目的整体及各个部位,还可以将传统中错漏碰缺之处暴露于无形,建筑性能展现在众人面前,施工中的工序、工法,重点环节,现场布置等展示给项目参与各方,让大家对项目有统一的认识与了解。
二、信息载体
过去是通过2D图纸对于建筑信息进行承载,但是因为媒介及工具能力有限,在信息存储量方面大大受限,再加上老旧的工作模式,导致信息断层、流失甚至逆流现象,比比皆是。现在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BIM进行改善。因为BIM可以作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就注定了其必须在多种工具相互配合之下才能够发挥全部效能,无形中扩大了信息容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BIM数据库及平台,在设计阶段就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施工阶段的采集以及运维阶段的集成和整合,通过一个完整的BIM模型将各类数据信息纳入其中。并且通过数据库或者平台,还可以企业所有的项目模型及数据信息进行存储,搭建企业级的数据库,通过汇总、参照及对比制定自身的BIM标准,提供企业对数据信息的把控能力,实现实时追踪、监控与调整。
三、协同性
协同性也是BIM区别于传统2D模式的一大特点。关于协同而言,一直是2D模式被诟病的话题。信息断层、信息孤岛、各自为政等等都是2D在协同上难以实现的原因。通过引入BIM技术之后,基于项目本身建立一个BIM协同平台,把各环节、各专业的数据导入BIM协同平台之中,让大家在统一的环境之下,实现数据共享。让大家能够在信息对称的环境下工作,不必再层层传递信息,避免信息逆流现象,打破传递壁垒,改善传统工作环境,大大提高设计、施工及运维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就是目前本人对于BIM的认识,没有任何代表性。当然,有的朋友会从BIM应用上去理解,也有从管理上去认识,关于该如何认识BIM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你会从怎样认识BIM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