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即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应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协同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为建设方、设计师、施工方、咨询方、监理方、物业等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当。
BIM的相关特点
五大优势
可视化(设计可视化、沟通可视化、施工可视化复杂节点可视化、数字漫游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
可视化
在设计阶段建筑及构件以三维方式直观呈现出来,设计能够运用三维思考方式有效的完成建筑设计,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可视。
协调性
建筑施工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检查,生成 各专业的碰撞检查报告,然后再进行集中修改并完善。
可出图性
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 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优化性
可视化的设计和技术交底;精细化的施工安排;精确的工程量统计;实现钢结构的预拼装;实现构件工厂化生产;“框图出价” 进度款管理。
模拟性
施工可在设计阶段进行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 传导模拟、4D模拟、5D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模拟。
BIM生命周期
IFC是国际IAI组织制定的工业基础类被,在国内通常称之为BIM标准。IFC历史由来已久,笔者在BIM标准IFC的历史中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今天要说的是IFC在BIM中的作用。
在建筑信息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的议题之上,虽然各式支持建筑信息模型的软件及平台使得项目团队可以充份的沟通及合作,但除了BIM 的「平台」之外,团队的参与人还必须具备BIM 的「思维」,才能充份发挥出BIM的潜力。因而对于数据有统一的命名规则及交换标准,正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长远议题。近年来,「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的勃发,大大地帮助了数据格式的解读与统一,也开始应用到BIM 的领域上。
建筑信息模型当中,对于组件的描述方式,常建构于「工业基础类别」(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 IFC)之上,其由IAI(Industry Alliance for Interoperability ) 国际组织所提出, 该组织建立于1994 年( 如今发展为BuildingSMART 组织 ),成员包括建筑产业、绘图与建模软件及信息业界等领域。而其营运目的在于为建筑相关产业制定标准信息格式,以减少信息转换的成本及耗损,在建筑工程的生命周期当中达到信息共享之目的。而其所提出的IFC是一种开放性的数据格式,定义了从建筑物的梁、柱、楼板、墙乃至于门、
窗、家具、机电管线及组件等实质对象。而除了实质对象之外,IFC并有抽象的结构及程序等概念定义,因此可以应用在完整的建筑工程生命周期。而使用这个数据交换标准及命名规则的各式文件、数据库便能够彼此共享数据而加以整合。
以Autodesk Revit为例,其可以输出IFC 格式的模型,作为和其他的BIM软件沟通的媒介,而BIM与传统的3D 模型有所区隔,正是其对于「组件」的充份描述,就传统的3D 模型而言,只能辨识出「量体」及其「边界」之几何信息,但在建筑信息模型当中,则可以知道其中何者是梁,何者是柱,何者是楼板,何者是墙,所凭借的就是在建模过程中定义了几何量体的属性(Property),并给予确切的类别描述(即梁、柱、楼板、墙等等)。而IFC 使得BIM软件之间的「车同轨,书同文」成了可能。IFC明确定义出BIM 模型中可能会使用的组件及属性,站在知识本体的角度来看,其实它就可以说是一个概念的集合。
关于IFC在BIM中的作用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其实各位可以看出IFC因为是国外标准,对于国内的应用成熟度以及普及程度尚浅,这与我国建筑国情跟国外差别较大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政府和相关协会等组织,应及早制定相关的国内BIM标准,以助于其在国内健康良好的发展。